螺溪传教院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传教村祥云峰下,与隋代古刹国清讲寺隔山为邻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年) ,由佛教天台宗第十五祖羲寂大师开创于螺溪西岸,在此传扬天台教观,故名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 赐额“定慧院”。迄今已有一千零六十年历史。

  螺溪传教院是宋代天台宗的中兴祖庭和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交流基地,时称“林泉相辉,金碧明媚”“海福田衣,济济有众”,台宗第十六祖宝云尊者即留学于此。历史上韩国高僧谛观于此著成天台宗基础名著《天台四教仪》。吴越王钱俶对羲寂大师恭敬有加,赐号“净光大师”,赠紫衣而执弟子礼,为之扩建院宇,并将从韩国迎回的珍稀台宗文献安奉于此,一度成为宋代天台宗中心图书馆。

  时值盛世,佛日增辉。2013年在原址隆重举行了“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开山一干零五十周年暨重建奠基典礼”,由天台宗第四十七代传人净旻法师主导规划设计,并倾力筹资督造,于2014年5月开工复建,再现“唐风宋韵”的古刹风貌,营造中华唐风艺术精品和佛教中国化的样板丛林。

  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在迎来开山一千零五十年之际,终于告别了几个世纪的沉寂,于2013年11月10日隆重举行了重建奠基典礼,11月28日重建规划方案获得评审通过,千年祖庭螺溪道场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螺溪传教院布局

根据地形地貌,螺溪传教院从功能出发,划分为三大部分。
“一轴——二院”以山门为主轴线,分为外院、内院。
“一轴”——南北向的主轴线,主轴线上主要布置有山门、芬陀池、定慧门、灵山宝殿、阿弥陀殿。
“二院”——外院、内院。
  为传教院的主入口区域,引导整个建筑空间的展开,该区域布置有寺院标志性建筑大山门、景观性芬陀池,两边布置法功能配套性多宝坊、法华阁、宝云会馆、沐手亭。
  • 大山门

      位于螺溪传教院建筑群的南端,为传教院的正门和主入口。是一组由单层重檐歇山式五开间15米的主门和两翼双坡顶横廊、直角转廊(转角上方出平座攒尖顶望亭)组成的,总宽度为十七开间47米的“五凤楼”式建筑。红花梨砖木结构。
  • 多宝坊

      位于传教院的东南隅,与螺溪大山门相邻。为双层错落悬山式建筑,正立面七开间33.9米,坐东面西,北侧顶升天窗,总建筑面积585平米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一层“多宝坊”为推广佛具、佛像、佛书、佛珠、汉服等佛教文化艺术精品的法物流通处;二层为阶梯式螺溪视听中心兼净光书院主课堂。
  • 法华阁

      位于传教院多宝坊的北端,毗邻钟楼所在的青龙岗,面向芬陀池。为三层九开间悬山与歇山顶结合建筑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一层“山家素供”,对外提供纯正素食服务;二层“一雨轩茶寮”,对外提供闻香品茗;三层“法华阁”,特别供奉、展示佛画名家工笔彩绘的二十八品《法华经变图》。
  • 宝云会馆

      位于传教院芬陀池西侧,与法华阁、多宝坊遥相对应。为南部二层、北部三层、抱厦一层的平面略呈H字形的悬山式建筑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是传教院委托经营的,以接待螺溪弟子、香客信众为主的禅意宾馆,约有60余间(套)客房、120余张床位,提供住宿、自助早餐、会务服务。
  • 沐手亭

      位于教院定慧门前石阶梯道的东侧。为四柱双坡悬山式建筑,高5.6米,建筑面积33.3平米,非洲红花梨结构。内设石槽及青铜苍龙吐水,凡香客欲进入内院礼佛敬香前,先于此处沐手清净,然后才拾级而上,过定慧门,参礼灵山宝殿。
  从定慧门开始至山体,是用于大型宗教活动的区域,为传教院的主体部分,因地制宜,依山就势。将由南北向的主轴线延伸,强调礼佛氛围,此区域布置有主轴线上的定慧门,灵山宝殿,阿弥陀殿,突出强调灵山宝殿。四周呼应有钟楼、轮藏、库院楼、文教法喜楼、止观院、方丈院、普贤忏堂、祖堂、连廊回绕,开合有致。
  • 定慧门

      位于灵山宝殿正前方,是进入灵山广场、灵山宝殿的正门和主通道。名取“定慧”,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吴越王曾赐传教院“定慧院”额。为双层单檐歇山式门楼,中设平座,建筑主体为非洲红花梨、菠萝格构件。三开间面阔10.2米,进深6米,建筑面积154.8平方米。次间前部木栅围合,供奉韦驮、伽蓝二菩萨。门楼两侧连接灵山长廊。
  • 灵山宝殿

    为螺溪传教院的主殿。为了彰显天台宗独尊《法华》之意,本着“佛在灵山说《法华》”的记载,冠名“灵山宝殿”,以别于一般寺院的“大雄宝殿”,极富台宗特色。绍兴兰亭书会会长、当代隶书泰斗沈定庵先生题写殿额。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,灰色亚光筒瓦结顶,金色鸱尾。殿高20.5米,七开间(稍间及侧面三间设钟形窗)面阔28.4米,进深25.4米,占地面积1078.8平方米、建筑面积636.2平方米。双层石质基座高1.8米,四周设卵石散水渠。建筑主体釆用高贵的非洲红花梨、菠萝格构件。内奉灵山会上释迦、多宝二如来,并诸大菩萨、声闻、护法等众。
  • 阿弥陀殿

      位于灵山宝殿的正后方,为螺溪传教院的次殿。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。与灵山宝殿相主次,寓含螺溪道场“教宗天台,行归净土”的学修理念。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题写殿额。该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,殿高12米,五开间(次间、稍间设钟形窗)面阔24米,进深12米,建筑面积215.9平方米。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双层石质基座高1.5米。内奉西方三圣像,三面环供金色琉璃阿弥陀佛(每尊供奉功徳金二万元)。兼具日常朝拜及净业共修功能。
  • 库院楼

      位于灵山宝殿东侧。系“T”形三层建筑,局部两层,屋面横向纵向歇山顶相交,南端一层主门为悬山抱厦。建筑面积2848平方米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内设僧寮、职工宿舍、厨房、斋堂、会议室等,为传教院管理、接待、生活配套区。“库院”是唐宋寺院对此类功能建筑的古称
  • 普贤忏堂

      位于阿弥陀殿西侧。为双檐单层四方攒尖顶建筑,上设铜质金色凤凰。面阔三开间10米,进深三间10米,占地面积243平米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内奉普贤菩萨骑象圣容,为虔修天台忏法和传授天台菩萨戒法之所,也是未来螺溪道场组织拜山共修的终点。
  • 文教法喜楼

      位于阿弥陀殿西侧。为双檐单层四方攒尖顶建筑,上设铜质金色凤凰。面阔三开间10米,进深三间10米,占地面积243平米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内奉普贤菩萨骑象圣容,为虔修天台忏法和传授天台菩萨戒法之所,也是未来螺溪道场组织拜山共修的终点。
  • 钟楼

      位于定慧门东侧青龙山坡之上,与转轮藏遥向呼应。为单檐歇山顶开放式建筑,高约9米,占地面积68.8平米,红花梨全木结构。内悬宋式青铜梵钟(法华钟)。
  • 祖堂

      位于普贤忏堂西侧。别称“影堂”。为单檐庑殿式建筑,面阔三开间11米,明间进深四间12米,前出拖檐,后出抱厦,红花梨砖木结构。是祀奉隋代天台智者大师,唐代章安灌顶大师、荆溪湛然大师,宋代四明法智大师、慈云遵式大师,明代百松真觉大师、幽溪传灯大师、灵峰蕅益大师,民国观宗谛闲大师等“台宗九祖”和宋代传教院螺溪净光大师、宝云义通大师、高丽谛观大师“螺溪三祖”共12尊古德彩塑的圣贤纪念堂。
  • 方丈院

    位于阿弥陀殿东侧。宋式全木构院门,山墙围合。主楼两层三开间歇山式建筑,东增耳房一间,半出歇山顶,略降层高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主楼东南侧设全木结构悬山式茶寮三间,明间下出平座、上出披檐。总建筑面积396平米。为传教院住持日常起居、办公、会客、修持之所。
  • 天台教藏阁(止观院)

      位于螺溪传教院西北隅的法喜楼西侧。主体两层五开间,建筑面积608平米,混凝土结构木装修。主楼十字歇山顶,总高15.45米,面南正脊两端以宋式金色鲤鱼吻收头。二层为“天台教藏阁”,一层为“止观明静堂”,围以木构连廊,形成四合院状的“止观院”,中设禅意庭园。其建置方位和“天台教藏阁”的命名,据记载恰与宋代慈云遵式大师住持的台宗名刹“天竺灵山教寺”(今杭州下天竺法镜寺)的藏经阁巧合,可谓一奇!
  • 转轮藏

      位于传教院法喜楼的南端。为单檐八角攒尖顶建筑,总高11.7米,上设金色宝瓶,建筑面积63平米,非洲红花梨砖木结构。内置宋式木制八角转轮藏,其中珍藏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418册、计8538卷的《弘教大藏经》一部,依轴承可右向推转,共修转经功德。外围双层石质台明,四出踏步,与螺溪法华钟楼遥向呼应,演绎着宋代寺院“左钟右藏”的特色布局。

四大宗旨

  • 以文化推动佛化,
  • 以学风提振宗风,
  • 以修行完善德行,
  • 以高尚引领时尚。

七大定位

  • 文化的殿堂,
  • 弘法的讲院,
  • 共修的道场,
  • 联谊的纽带,
  • 公益的平台,
  • 养生的仙境,
  • 心灵的家园。